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

生態攝影

大自然的美,往往只是一瞬間,稍縱即逝。藉著生態攝影的技巧,可以捕捉到許多壯麗的美景、生物的行為、大自然的景觀等。生態攝影有許多目的以及價值,當然也要遵守生態攝影的倫理,像是不傷害動植物……等。今天邱老師生動活潑的教學,讓我們了解生態攝影的作品、倫理、重點、價值、分類、裝備及使用相機的技巧,彷彿走入了生態攝影的大觀園。

攝影就是一種藝術,一種著重於光線、色彩及景物的藝術。攝影也是種美學,關於如何安排景物、鋪設故事情節、設定時間感的美學。生態攝影的作品相當具有價值性,不論是梅山一帶生命力旺盛的黃花杜鵑(川上氏杜鵑),或是東眼山可見到的庫氏山珊瑚表面的細毛、能在墾丁見到的印度鞭藤於葉子末端捲起的部分,在鏡頭前或照片上都呈現的相當美麗。生態攝影其實也包括天象的捕捉,像是利用相機架在望遠鏡上,拍攝彗星、銀河系、行星或其他星體的照片。

生態攝影如果是用以得到生物的照片,則攝影時可以著重以下幾點:生物的外觀、生物的連續動作、生物與生物的互動等。生態攝影又有哪些價值呢?第一讓人聯想到的是記錄生態的景象。當然,如果在進行物候調查的研究時,可以做為生物的習性證明。其次,在研究日誌裡也可以記載實際拍照的情形及成果。以上是偏向於學術方面的成果。最重要的是,可以透過攝影觀察到大自然的現況,並且培養環境關懷的視野。這也是最根本的道德。

說起道德的部分,有時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些生態攝影的照片相當漂亮,其實多半都是假的。其中一種作假的方式就是用強力膠將生物固定在枝條上,讓牠不會動或是極力掙扎。像是鳥類看似正要起飛的照片,可能就是被固定住想要掙扎的那隻鳥。還有一種相當殘酷的做法就是:將會擋住攝影對象的樹木砍掉,以清楚捕捉到攝影對象的樣貌。這些完全是抹煞了生物生存的權利以及自由活動的權利,如果被發現甚至有觸法的可能。所以,遵守生物的倫理道德,才能成為好的生態攝影師。

其實生態攝影可不侷限於生物的部分,捕捉天文、水文、地質、光線、地理景觀等照片也都是生態攝影的一種。生態攝影主要能分為三類:生物、地景、生態系。生物的部分單純紀錄鳥、蟲、禽、獸、花、草、魚、蛙、蟹等動物的外觀,並且較不著重於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。地景類主要拍攝水的變化(雲、霧、雨、雪、露、霜)、石頭的模樣、自然景觀(山、丘、河、湖、海)及大自然中的光線。生態系則可視為以上兩類的結合,也就是將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及整個生態系統拍下來,是生態攝影中最難的種類。

生態攝影有許多種類,那麼進行生態攝影時需要準備哪些裝備呢?相機當然是主角。另外,為了不同的攝影需求,可以準備不同的鏡頭更換,讓相片更有特別的效果。如果需要用到相機的時間較長時,也得攜帶相機的備用電池,免得在關鍵時刻有「英雄無用武之地」的遺憾。記憶卡盡量多帶幾片,避免儲存空間不夠。閃光燈的需求則自行調整,三角架可以避免拍攝時手部的震動而影響照片的品質,所以也是重要的配備之一。

專業的攝影師通常都會使用所謂的「大砲」,也就是鏡頭很長的那種相機。當然,我們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到「大砲」的,通常都用「傻瓜相機」較多。「快、握、穩、瞄、準、換、高、趣」正是傻瓜相機的使用要領。以下是每個要領的說明:快-拍照及取景的速度要快,因為有時最美麗的畫面只有一瞬間。
-注意拿相機的姿勢,繫帶也要掛在手上。直拍及橫拍的拿法也得注意。
-讓自己的重心放低,較為穩定。例如以蹲姿拍照,比較不會跌倒。
-使用兩段式對焦法:先輕按快門對焦,再按一次拍照。
-讓拍照時的色溫、色彩及按下快門的時機準確。
-拍照可以換個角度、位置或光線,比較豐富。
-畫質及質感要高。
-將照片拍成有故事性、趣味性的作品。

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句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。」讀來令人感傷!如果我可以用攝影技巧在剎那間捕捉夕陽永恆的美麗,那麼就能翻轉「只是近黃昏」的心情了。可見生態攝影的作品很具價值!


青蛙知多少

圓滾滾的眼睛、強韌的後腿、鼓著大大的鳴囊、背部許多的斑紋,牠跳、跳、跳。猜中了嗎?對!這就是青蛙的特徵。台灣總共有33種青蛙,分成六科:蟾蜍科、樹蟾科、狹口蛙科、樹蛙科、叉舌蛙科以及赤蛙科。青蛙們都有很強的生命力,會用各種方式躲避天敵。青蛙也有各式各樣的叫聲,多為求偶用…… 感謝陳王時老師今天為我們揭開青蛙的奧秘,精采的課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!

青蛙的身體構造很簡單,大致上就只有四條腿和身體的部份。青蛙的前腳都較為瘦小,後腳則相對較粗壯。這是因為青蛙會以跳躍的方式來活動,和蝗蟲一樣。青蛙的骨頭其實是軟的,因此從高處往下跳不會受傷。此外,青蛙還會捕食筆自己小的弟妹做為食物。青蛙的生殖方式是靠母蛙大量產卵以提高存活率,也就是「以量取勝」。公青蛙求偶時會唱歌,吸引母蛙的注意。唱得比較大聲的青蛙表示身體較強、健康,容易得到母青蛙的喜歡。其實,青蛙有許多天敵,像是蛇類或鳥類。為了躲避天敵,青蛙發展出許多躲避的方式。最簡單的就是直接逃走,爬上樹冠或跳走。有些會利用天生的保護色,讓敵人認為有毒性或是被混淆;有些則是鼓起鳴囊,嚇跑敵人;有些則利用裝死的方式。說到這裡,我不由得佩服青蛙的高智商!

青蛙會利用肺和皮膚呼吸。這是因為青蛙的肺發展得比較不完全。青蛙的幼蟲蝌蚪則是用腮呼吸,就像一般的水生生物一樣。蝌蚪的呼吸構造中,入水口是在嘴巴的位置,出水口是在左前肢的附近。但是狹口蛙科的青蛙出水口在腹部的位置。青蛙的視力其實相當不好,僅能辨別物體的輪廓線,無法辨別其細節。但是青蛙對動的物體相當敏感,一看就能知道大小及可能會是什麼物體或動物。看到比自己大的就有可能是天敵,「三十六記,走為上策」。看到和自己一樣大的,有可能是同類。看到比自己小的就可能會去捕食。雖然青蛙的視力不好,但是他的鼻子和耳朵(鼓膜)功能都很好。

青蛙在游泳時眼睛不會進水,是因為他有一對「蛙鏡」-也就是與生俱來的下眼瞼。青蛙游泳時,下眼瞼會由下往上合起來,讓水不易進入。青蛙的下眼瞼是完全透明的,方便讓青蛙在水中看到外面的事物。鳥類的下眼瞼則是會從外往內合起來。青蛙的捕食動作大致上可分為兩種。第一種是大家常在一些介紹生態知識的電視頻道中,常看到外翻舌頭快速黏起來的方式。這種捕食的速度相當快,試用於麵包蟲、蚯蚓、蛆這類的獵物。過程差不多僅僅0.15秒左右。第二種方式是直接撲向獵物再將其吃掉。這些適用於蚱蜢這類較大的食物。除了特別的補十方式外,青蛙的皮膚也有許多奧妙喔!青蛙的皮膚會保持濕潤以獲取空氣,而且還會隨著環境、氣候甚至是情緒而變成不同的顏色。多半為變身或變淺。

青蛙的一生會經過卵、蝌蚪、幼蛙、成蛙等階段。青蛙的卵大多為黑色或白色。卵的形式有分散在水面上的、成為一團的和成串狀的。蝌蚪是雜食性,在水中吃藻類或昆蟲。到後期會陸續長出後肢及前肢。之後就會爬上水面,吻部(口部)和呼吸方式改變後,就變成了幼蛙。

蟾蜍也是青蛙的家族之一。蟾蜍由青蛙演化而來,因為生長在陸地的環境中,所以外觀就和青蛙不同。蟾蜍因為在岸邊,水份就相對比水中少很多。所以蟾蜍的皮膚比青蛙粗糙。還有蟾蜍比較不擅長跳躍,四支腳的長度都差不多長。大部份蟾蜍也具有毒性,這是青蛙叫不常有的特徵。台灣的蟾蜍共有三種,分別是盤古蟾蜍、黑眶蟾蜍以及中國樹蟾。盤古蟾蜍和黑眶蟾蜍的繁殖期大部份都錯開,連生長的環境也不同。盤古蟾蜍多分布於高山上,黑眶蟾蜍都在平地到丘陵之間;盤古蟾蜍的繁殖期在89月一直到隔年的23月,黑眶蟾蜍則是從23月到89月;盤古蟾蜍的耳後線下方有粗粗的黑色線條,黑眶蟾蜍則有黑色的眼眶,指甲也是黑色的。有著過眼帶的中國樹蟾則和樹蛙類的青蛙習性類似,只不過骨頭結構與蟾蜍相同而被稱為樹蟾。

除了這三種蟾蜍之外,台灣還有30種蛙類。其中可以分成狹口蛙科、樹蛙科、赤蛙科和叉舌蛙科。狹口蛙科的青蛙嘴巴都較小,但是多半聲音都很宏亮。就如小雨蛙,其身長只有22.8公分左右,但是他的鳴叫聲可以傳到25公尺外的距離。這些青蛙的鳴囊都是黑色的。樹蛙科的青蛙善於爬樹,因此腳趾上有吸盤的構造。樹蛙可以分作褐色和綠色的。綠色的樹蛙中又有含白側線及不含白側線的。褐樹蛙有很大的吸盤及三角形淺色斑,艾氏樹蛙有很明顯的掌突,面天樹蛙有X形斑紋,布氏樹蛙有4條褐色縱帶,斑腿樹蛙背部則有「又」字型的條紋。可見樹蛙的身上有許多不同形狀的紋路。

叉舌蛙科的青蛙都較為粗壯,皮膚也較不平滑。其中的海蛙具有相當明顯的斑紋,很像大一號的澤蛙。赤蛙科的青蛙身體修長,多為流線型,善於跳躍、游泳。其中代表的牛蛙體形相當大,可達20公分長。牛蛙的腹部是白色的,有淡紫色的斑紋。赤蛙科的青蛙中除了牛蛙外,都有背側褶。


青蛙各式各樣的特徵是不是很有趣呢?「蟈~~」下次看到青蛙時,可以靠近一點觀察,看牠們如何快樂生活。當然,更重要的是不濫捕、不破壞青蛙的棲地,這樣我們人類才能成為牠們的好鄰居。

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

金面山攻頂記

在金面山山腳下,有一個青蛙群居的棲息地。其中有個三代同堂的青蛙家族,分別是爺爺老朋、爸爸阿正、媽媽玲玲和雙胞胎兄弟大明、小明。由於山區近日大雨不斷、小雨不停,好不容易今天天氣放晴,年邁的老朋建議青蛙兒孫們到山上踏查走走。媽媽玲玲準備了簡單的午餐後,一家人背著背包興高采烈的出遊了。

他們正要走上環山步道時,聽到了強烈的水流聲。大明拉著小明過去了解情況,驚奇的發現一個瀑布!但是這裡怎麼可能有瀑布呢?經過爸爸阿正的解釋,原來這是前幾天下雨後累積在山裡頭,一直流出來的水。這些水的沖刷力甚強,可以侵蝕石塊,甚至讓石塊崩落。另外,為了不讓山腳下的居民受到這些水的影響,在其正下方有設置了一個小水壩。

體驗了力量相當大的流水後,沿途到山腰時,他們看到了兩種不同的葉子:一種是葉柄在葉子中間的,另一種是葉柄在葉子底部的。媽媽玲玲解釋:如果葉子的葉柄在底部,則這個葉子不會太大,因為支撐不了。大葉面的葉子多半葉柄都在中央,因為這樣可以平均支撐重量。還有一些葉子的底端會分泌一些物質,供螞蟻食用。螞蟻多半會和這種植物互利共生。

就在這時,大明和小明發現了樹枝上有根枝條怪怪的,再靠近一點看,原來是尺蠖蛾!爸爸阿正解說:尺蠖蛾的幼蟲是擬態高手,常常變成像樹枝的樣子,讓敵人完全沒辦法發現他的存在。尺蠖蛾幼蟲和其他蛾類幼蟲不一樣,僅僅兩對腹足。所以其爬行方式也於一般的蛾類幼蟲相當不同,總是會拱起背部。另外,他們還有看到燈蛾的幼蟲和一些有毒蛾類的幼蟲。甚至還有一隻蛾的幼蟲會分泌毒性相當強的氰化物呢!

走著走著,爸爸阿正指著一根枝條上長出的一塊東西,也就是蟲癭。此時,小明突然尖叫,因為這東西對他而言實在很噁心!沒錯,這是植物受到小蟲子的刺激而形成的不正常發育、增生的現象。會引起癭的昆蟲多半為蜂、蠅這類的昆蟲,稱為造癭昆蟲。這些昆蟲會將化學物質注入植物內部,讓植物長出癭。癭裡面有個小空間,可供昆蟲生長。癭有觀賞及研究價值,在葉子、枝條或花朵的地方都有可能可以看到這種現象。

原來癭是那麼奇妙的東西,真令這對雙胞胎兄弟感到驚訝。就在此時,媽媽玲玲「哇」的一聲,原來她發現了一大片的芒萁。芒萁可以當作中藥,也可以用來編籃子,因為其纖維很硬,不易斷掉。為甚麼芒萁能長得如此旺盛呢?原來這可是隱藏了數學原理喔!芒萁最根本的枝條上兩邊會長出葉子,之後那根枝條會分成兩根枝條。兩根枝條分成四根,四根再分成八根…這就是它生長的規律性。

原來植物裡面也有數學元素!大明和小明對大自然更感到驚訝了。但是,他們親眼目睹一件更驚奇的事:有棵樹已經腐朽了,怎麼上面還有香菇?其實,應該說菌類才正確。因為這上面長的是木耳和有毒的菌類。這些菌類都會群聚生長,一起吸收枯木剩餘的養分,這就是「寄生」。除了有生物長在腐木上,還有石頭上滑滑的青苔及石壁上大片的地衣,都不是長在土裡的生物。可見有的生物生命力真的相當的強。

大明和小明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,沿途都以小跳步的方式前進。一個不小心,「啊!」前面傳來小明的慘叫聲—他被芒草割傷了。原來芒草葉子上面有含矽成分的微小鋸齒,如果用手指從末端往葉子根部刮過去,就會受傷。但是相反方向就不會。看來這個知識小明一輩子都忘不了喔!

春天的陽光穿過樹梢、微風徐徐吹來,真是令人心曠神怡。享受大自然的同時,也學到了很多的生態知識。大明和小明決定好好研究金面山生態,下次再來金面山攻頂一次!


探究蝴蝶生態奧妙

披著漂亮的衣裳、優雅的吸食花蜜,你會想到什麼呢?答對啦!就是我們生活中常常見到的蝴蝶。蝴蝶是昆蟲的一種,和蛾類都屬於鱗翅目的昆蟲,但是蝴蝶的外表通常比蛾鮮豔,被人們喻為 會飛的花朵,真是不為過。

和蛾一樣,蝴蝶的身上有許多鱗粉。不同顏色的鱗粉組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蝴蝶翅膀上五彩繽紛的顏色。大部分的蝴蝶鱗粉都是無毒的。如果蝴蝶的翅膀碰到東西了,鱗粉自然會剝落並附著至物體上。所以抓完蝴蝶後,手上都會布滿著鱗粉。其實蝴蝶腳上也有鱗粉,只是比翅膀上少很多。蝴蝶剛羽化時顏色會最鮮豔,那是因為蝴蝶變成蟲時會不斷飛行,讓鱗粉漸漸掉落。蝴蝶的鱗粉還可以保命:如果誤入蜘蛛網時鱗粉會自然脫落,讓蝴蝶不會被黏住。蝴蝶的翅膀可以防水,是因為如果蝴蝶的翅膀吸過水後,就會變皺,進而影響到蝴蝶的飛行。蝴蝶有兩對翅膀,前翅用以飛行及控制高度,後翅則用以控制方向。所以前翅如果破掉或斷掉,會讓蝴蝶無法飛行而緊急狀況時不容易逃生。後翅出問題只是讓飛行時不容易控制方向,並無太大問題。此外,靠近身體部分的翅膀顏色會比較深,是為了吸較多熱而傳導致身體上。陽光較大時蝴蝶的翅膀是合起來的,是為了要讓受熱面積縮小而不會太熱。反之,在陽光較小時,蝴蝶通常會將翅膀打開以吸收較多熱能。

蝴蝶是完全變態的昆蟲,會經過卵、幼蟲、蛹、成蟲等四個階段。節肢動物有兩個特型:外骨骼及身體可分成數節。在幼蟲的時期,毛毛蟲會一直脫皮,是因為外骨骼無法承受一直長大的身體。每脫一次皮,幼蟲就增加一個齡期。在化蛹前最後一齡的幼蟲就是終齡幼蟲。各種種類的蝴蝶齡期並不一樣,有四零至十一齡的。此外,每一個齡期的長度並不固定,要取決於幼蟲成長的速度快慢。蝴蝶的蛹有分為吊蛹及帶蛹。蝴蝶的蛹期會持續數日至數周不等,得取決於品種。

蝴蝶和蛾在生物的分類上屬於近親。其實就某方面而言,蝴蝶是一種「比較特殊的蛾」。那麼,蝴蝶和蛾該如何區別呢?蝴蝶的觸角通常呈桿狀或勾狀,末端會較粗。蛾類的觸角則粗細較無變化,但是上面可能會布滿細毛。其實蝴蝶和蛾有一些有名稱共用的物種,例如斑蝶及斑蛾、枯葉蝶及枯葉蛾、鳳蝶及鳳蛾等。在鱗翅目下面,蝴蝶包含弄蝶科、鳳蝶科、粉蝶科、蛺蝶科、小灰蝶科及喜蝶科 (台灣沒有) 等。

蝴蝶的食物主要是花蜜。蝴蝶都是用虹吸式的口器吸取花蜜。蝴蝶的大顎其實已經完全退化,大顎下方的小顎鬚已經演化成蝴蝶用來吸花蜜的吸管。每種蝴蝶的吸管長度不一。如果吸管伸進去正好是花蜜的位置,蝴蝶就能輕鬆的吸食花蜜。反之,如果花蜜的位置太淺或太深,就會造成蝴蝶不方便吸食花蜜。除了花蜜汁外,蝴蝶也常常在吸水。在濕地,有時可以看到成群的蝴蝶在吸取水分。蝴蝶吸取水分是為了要獲得鈉。並且,吸水的蝴蝶通常都是公的蝴蝶,很少有母的蝴蝶。公蝴蝶吸取水中的鹽分,是要在交配時給予母蝴蝶的。這樣的行為在科學上被稱為「鈉聘」。為甚麼鈉的成分對於母蝴蝶如此重要呢?因為如果母蝴蝶有著鹽分,可以提升產卵的數量。有時石頭上也會含有一些鹽分,蝴蝶會用自己體內排出的水分沾在石頭上,溶解出鹽分並進而吸收。其實在蝴蝶吸水的地方有許多蝴蝶的天敵,所以吸水的蝴蝶幾乎都是公的,並且會群聚活動。

既然蝴蝶有這麼多的天敵,那麼蝴蝶該如何自保呢?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躲進較陰暗的角落。但是有時還是會被天敵發現。所以,偽裝成了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。有些蝴蝶會偽裝成不能吃的東西或讓天敵分不清頭跟尾的地方。有些則為擬態成有毒的昆蟲。擬態有分貝氏擬態及穆氏擬態。貝氏擬態是無毒的物種擬態成有毒的。穆氏擬態則是有毒的物種互相模仿。這些都是蝴蝶自保的方式。

小小的蝴蝶,大大的學問。這堂課讓我認識了蝴蝶生態的奧妙,同時,對蝴蝶那雙用來飛越千山萬水的薄紗翼翅更是震撼不已—原來這就是生命之美!

蟲蟲的故事

漂亮的蝴蝶、辛勤的蜜蜂、修長的蜻蜓、討厭的蟑螂與惱人的蚊子,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昆蟲。昆蟲是一個種類眾多的生物族群,對環境或有益、或有害。一種昆蟲可於一個領域裡被視為害蟲,而在另一個領域裡成為益蟲。蟲蟲世界原來這麼的精采豐富!

昆蟲屬於節肢動物門中的六足亞門,和蜘蛛與螃蟹等節肢動物不同。現在,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些比較常見的昆蟲。

昆蟲的身體構造分三部分,分別為頭、胸、腹。另外,昆蟲還有兩對翅膀及三對腳,只不過有些昆蟲已經退化。昆蟲則有分完全變態及不完全變態,蝴蝶是完全變態的昆蟲之一。蝴蝶的口器通常是彎彎的,長得很像吸管。另外,蛾也是完全變態的昆蟲之一,常常會和蝴蝶混淆。如何分辨這兩者呢?可以從觸角來看。蝴蝶的觸角到後端會越來越粗,蛾的觸角則不會。蝴蝶和蛾都是屬於鱗翅目。

蜜蜂和螞蟻也都是完全變態,並且屬於膜翅目。蜜蜂和螞蟻都具有強烈的社會行為,並且蜂巢及蟻巢中都有階級之分。蜜蜂分成蜂后、雄蜂及工蜂。螞蟻則分成蟻后、雄蟻、工蟻及兵蟻。螞蟻的生存環境廣泛,主要是因為強烈的社會行為讓螞蟻們彼此幫助。螞蟻會和蚜蟲互利共生:螞蟻保護蚜蟲,牙蟲分泌蜜露供螞蟻食用。屬於螞蟻的紅火蟻以及類似螞蟻的白蟻都具有侵略性。

另外,蚊子及蒼蠅也都是完全變態的動物。蚊子都會用刺吸式的口器來吸取人類的血液。且蚊子只有一對用來飛行的翅膀,因為另一對翅膀已經退化成了平衡桿。聞次飛行時翅膀振動速度快,因此會有嗡嗡的聲音。

除了完全變態的動物外,也有不完全變態的。像是脩目的竹節蟲。最常看到的竹節蟲多半為棉桿竹節蟲。竹節蟲是善於擬態的動物,可以偽裝成樹枝。竹節蟲都發散氣味來吸引異性,而且公的竹節蟲比較小,母的竹節蟲比較大。這是因為母竹節蟲身體內有許多卵。

蜻蛉目的蜻蜓及豆娘也屬於不完全變態。蜻蜓點水的動作是為了要產卵,並且蜻蜓都會將卵產於較清澈的水中。蜻蜓及豆娘也是易混淆的動物,可以藉由靜止時翅膀的姿勢來分辨。蜻蜓和豆娘的幼蟲都稱為水蠆。

大家常常聽到的蟋蟀、螽及蝗蟲也都是直翅目。這些動物後腳都很粗壯,適合跳躍。蟋蟀及螽斯都會摩擦翅膀以發出聲音。蝗蟲則是利用後腳摩擦翅膀而發出聲音。此外,蟋蟀及蝗蟲鳴叫都是因為求偶。

臺灣昆蟲的祕密花園這堂課讓我對昆蟲有更多的認識,真是獲益良多!

台灣低海拔生態環境

台灣擁有多樣化的生物及環境。從低海拔、中海拔至高海拔,都有豐富的生態活動。當然,低海拔的生態是讓我們最熟悉的。在此,讓我們來探究、認識低海拔的生態環境。

海濱環境正是低海拔環境的種類之一。海邊讓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夏天燙燙的沙灘。沒錯,因為海邊的環境很開闊,所以夏天的陽光照下來就會讓海邊的溫度相當高。但是到了冬天,強勁的東北季風吹著,會讓海邊的溫度比較內陸的地方低上許多,特別是北部。此外,海邊的空氣也充滿著鹽分,因為海水裡有許多鹽。因此,海邊的環境是相當惡劣的。

為了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,在海邊棲息的各種生物都發展出了自己的適應方式。有些植物就會在牠們適合開花的時候將花朵開大一些,比較容易吸引到昆蟲幫忙授粉。還有些植物會生長的比較矮小,以避免強風的吹襲。除了這些以外,馬鞍藤以及濱剪刀股都會將根埋入土壤深處,在海邊乾旱時吸取較多水分。石板菜則是利用肥厚的根莖儲存水分。木麻黃將葉片退化,減少水分的蒸發。林投的果實相當堅硬,但是牠重量輕的特點讓流水能傳播種子。蒲公英則用「小雨傘」勾著種子隨風傳播。

除了海邊的環境之外,濕地的環境也是屬於低海拔的環境之一。濕地有分人工濕地以及自然濕地。人工濕地如水田、茭白筍田等,自然濕地像是湖泊、溪流、池塘。白鷺鷥就是濕地中常常見到的生物之一。稻子、空心菜、芋頭、筊白筍、蓮子等都是濕地的食物。以茭白筍而言,我們都是實用其根部,根部之所以會肥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菇黑穗菌的寄生。蓮子則是蓮花的種子,其果實蓮藕也是一種食物。蓮藕中有孔洞的結構。蓮花和荷花其實是同一種植物,和睡蓮不同。蓮花的葉子是挺出水面的,睡蓮的葉子是貼在水面上的。

當然,也有的水生植物是沉在水底下的。例如馬藻的根、莖、葉都在水中。馬藻的葉子細長,是為了因應水的流動。還有部分的水生植物是漂浮在水中的。像是常常見到,分布廣泛的浮萍。浮萍的根在水中,莖和葉在水面上。大萍及布袋蓮也是漂浮在水中的水生植物。其中布袋蓮是一種台灣的入侵種植物。布袋蓮會造成什麼危害呢?首先,布袋蓮繁殖速度快,如果大量繁殖就會佔據大量水域空間,甚至造成阻塞。其次,大面積的布袋蓮會擋住陽光,影響水底下的生物。布袋蓮的莖部氣室膨大,使其得以飄浮於於水面之上。

從觀看教學影片吸收很多低海拔的生物資源,充實的影片內容是最好的行動老師。

2016年4月12日 星期二

台灣的野鳥世界

擁有堅強的一對翅膀,牠們不畏風雨、不怕烈日,為了找尋適合居住的地方,總是昂首飛越千山萬水……,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鳥類。全世界的鳥類總共有大約9800種,從極地到熱帶雨林都能發現其蹤跡,可見其分布相當廣泛。現在,讓我們乘上鳥兒的雙翼,和他們一起遨遊、一起探險!

全世界生物分布中可以分為七個區域:古北區、新北區、東洋區、衣索比亞區、澳新區、新熱帶區。古北區的鳥類位於歐亞大陸的北方,如蒙古、西伯利亞、歐洲等地區。新北區則是指在北美洲加拿大、美國一帶。東洋區則是從台灣、東南亞到印度、西亞等地理區域。衣索比亞區泛指非洲大陸的地理區域。澳新區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洋洲,紐、澳及一些太平洋島國都屬於這個區域。新熱帶區包含拉丁美洲一帶,主要是生活在熱帶雨林的鳥類。其實還有極地區,也就是南北極的部分。在這些區域中都有鳥類的存在,可見全世界都有不同種的鳥類。

鳥類中最大,也就是身長最長的鳥是鴕鳥。鴕鳥的蛋相當重,蛋殼也相當厚。鴕鳥的眼珠甚至與高爾夫球差不多大呢!鴕鳥的翅膀已經退化,所以牠並不擅長於飛行。但是鴕鳥卻相當擅於走路及跑步,鴕鳥瞬間跑步的距離可達70公里/時至90公里/時。鴕鳥主要生活在沙漠中,白天時沙漠溫度高,蒸發上來的熱氣會扭曲其身形,讓天敵會搞混,就像爐火上方的景物一樣。鴕鳥其實擁有很多鳥類的紀錄,主要是因為其身形。不會飛的鳥類中身形較大的也有企鵝。最大的兩種企鵝分別是皇帝企鵝及國王企鵝。

台灣有600多種鳥類,可以分成以下幾類:留鳥(包含台灣特有種)、候鳥(包括春夏、秋冬候鳥)、過境鳥、迷鳥及籠中逸鳥。留鳥的定義是指一種定居在一個國家中的鳥,包含特有種。特有種指的是只能在一個國家或地區才能看到的鳥。候鳥是從一個的國家到另一個國家,並暫時停留於另一國家的鳥。停留時間通常數個月左右。過境鳥也是暫時停留的鳥類,只是停留數天而已。迷鳥是因為颱風、亂流而讓鳥被帶到非原本的生存地,成為迷鳥。籠中逸鳥是人類飼養的鳥從籠裡脫逃或被放生的鳥類。以下是這些種類中的鳥類:

留鳥:都市中的麻雀及綠繡眼正是最佳的範例。另外還有喜歡吃植物的果實的白頭翁及水邊常見的白鷺鷥。白鷺鷥有分小白鷺、中白鷺、大白鷺及蒼鷺。另外還有擅長吃魚的夜鷺。夜鷺吃魚總是從魚頭吃起。還有一些像大捲尾、大冠鷲等凶猛的鳥類。在水邊會看到的白腹秧雞以其「親情」為名,因為它不像一般鳥類長大後離開父母,反而會留在父母旁邊,照顧較小的雛鳥。八哥則是超級會學講話,連台語都會呢!還有象徵「喜」的喜鵲,叫的時候總會讓人們相當開心。當然,台北市的市鳥台灣藍鵲,一直都是台灣人的寶貝。

台灣特有種:台灣有27種特有種鳥類,在此列舉部分:白頭翁、帝雉、藍腹鷴、畫眉類(白耳畫眉、冠羽畫眉、小彎嘴畫眉、大彎嘴畫眉、台灣畫眉、) 八哥、五色鳥、台灣朱雀、台灣竹雞、冠戴菊、台灣藍鵲等。有些較漂亮、叫聲好聽的鳥類以前常是有錢人的寵物。

候鳥:台灣的候鳥有分春夏候鳥以及秋冬候鳥。春夏候鳥會從3月待到8、9月在台灣避暑,秋冬候鳥則會從9月待到3、4月在台灣避寒。杜鵑就是一種夏候鳥。八色鳥、高蹺鴴、家燕和大家所熟悉的黑面琵鷺也都是候鳥。

過境鳥:台灣是鳥類長途遷徙的中繼站,這些長途遷徙的鳥類就是過境鳥。過境鳥停留天數不超過10天,例如灰面鵟鷹、紅尾伯勞等。

迷鳥:被亂流會不穩定的氣候帶到台灣的鳥類。如曾經發現到的埃及雁、鵜鶘。

籠中逸鳥:因人為疏失而逃出飼養籠子,或刻意被放生的鳥類。這些鳥類多半會對環境造成衝擊。

台灣擁有豐富的鳥類資源,除了賞鳥之外,保育鳥類更是我們該學習的課題。
近年來,國道環境建立生物廊道就是一個很好的友善措施,例如國道1號台中交流道、高科交流道為了鷺鷥鳥類繁殖族群便在99-102年設置主線及匝環道護欄架設防護網 、製作「當心候鳥」告示牌與修剪靠近道路樹木。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,台灣能成為鳥類未來的天堂。

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

歡迎光臨

歡迎光臨漁夫生態札記,這邊將會有一些關於生態的資訊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