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24日 星期日

生態攝影

大自然的美,往往只是一瞬間,稍縱即逝。藉著生態攝影的技巧,可以捕捉到許多壯麗的美景、生物的行為、大自然的景觀等。生態攝影有許多目的以及價值,當然也要遵守生態攝影的倫理,像是不傷害動植物……等。今天邱老師生動活潑的教學,讓我們了解生態攝影的作品、倫理、重點、價值、分類、裝備及使用相機的技巧,彷彿走入了生態攝影的大觀園。

攝影就是一種藝術,一種著重於光線、色彩及景物的藝術。攝影也是種美學,關於如何安排景物、鋪設故事情節、設定時間感的美學。生態攝影的作品相當具有價值性,不論是梅山一帶生命力旺盛的黃花杜鵑(川上氏杜鵑),或是東眼山可見到的庫氏山珊瑚表面的細毛、能在墾丁見到的印度鞭藤於葉子末端捲起的部分,在鏡頭前或照片上都呈現的相當美麗。生態攝影其實也包括天象的捕捉,像是利用相機架在望遠鏡上,拍攝彗星、銀河系、行星或其他星體的照片。

生態攝影如果是用以得到生物的照片,則攝影時可以著重以下幾點:生物的外觀、生物的連續動作、生物與生物的互動等。生態攝影又有哪些價值呢?第一讓人聯想到的是記錄生態的景象。當然,如果在進行物候調查的研究時,可以做為生物的習性證明。其次,在研究日誌裡也可以記載實際拍照的情形及成果。以上是偏向於學術方面的成果。最重要的是,可以透過攝影觀察到大自然的現況,並且培養環境關懷的視野。這也是最根本的道德。

說起道德的部分,有時我們常常會看到有些生態攝影的照片相當漂亮,其實多半都是假的。其中一種作假的方式就是用強力膠將生物固定在枝條上,讓牠不會動或是極力掙扎。像是鳥類看似正要起飛的照片,可能就是被固定住想要掙扎的那隻鳥。還有一種相當殘酷的做法就是:將會擋住攝影對象的樹木砍掉,以清楚捕捉到攝影對象的樣貌。這些完全是抹煞了生物生存的權利以及自由活動的權利,如果被發現甚至有觸法的可能。所以,遵守生物的倫理道德,才能成為好的生態攝影師。

其實生態攝影可不侷限於生物的部分,捕捉天文、水文、地質、光線、地理景觀等照片也都是生態攝影的一種。生態攝影主要能分為三類:生物、地景、生態系。生物的部分單純紀錄鳥、蟲、禽、獸、花、草、魚、蛙、蟹等動物的外觀,並且較不著重於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。地景類主要拍攝水的變化(雲、霧、雨、雪、露、霜)、石頭的模樣、自然景觀(山、丘、河、湖、海)及大自然中的光線。生態系則可視為以上兩類的結合,也就是將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及整個生態系統拍下來,是生態攝影中最難的種類。

生態攝影有許多種類,那麼進行生態攝影時需要準備哪些裝備呢?相機當然是主角。另外,為了不同的攝影需求,可以準備不同的鏡頭更換,讓相片更有特別的效果。如果需要用到相機的時間較長時,也得攜帶相機的備用電池,免得在關鍵時刻有「英雄無用武之地」的遺憾。記憶卡盡量多帶幾片,避免儲存空間不夠。閃光燈的需求則自行調整,三角架可以避免拍攝時手部的震動而影響照片的品質,所以也是重要的配備之一。

專業的攝影師通常都會使用所謂的「大砲」,也就是鏡頭很長的那種相機。當然,我們是很少有機會接觸到「大砲」的,通常都用「傻瓜相機」較多。「快、握、穩、瞄、準、換、高、趣」正是傻瓜相機的使用要領。以下是每個要領的說明:快-拍照及取景的速度要快,因為有時最美麗的畫面只有一瞬間。
-注意拿相機的姿勢,繫帶也要掛在手上。直拍及橫拍的拿法也得注意。
-讓自己的重心放低,較為穩定。例如以蹲姿拍照,比較不會跌倒。
-使用兩段式對焦法:先輕按快門對焦,再按一次拍照。
-讓拍照時的色溫、色彩及按下快門的時機準確。
-拍照可以換個角度、位置或光線,比較豐富。
-畫質及質感要高。
-將照片拍成有故事性、趣味性的作品。

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句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。」讀來令人感傷!如果我可以用攝影技巧在剎那間捕捉夕陽永恆的美麗,那麼就能翻轉「只是近黃昏」的心情了。可見生態攝影的作品很具價值!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